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陕中大 ||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陕中大新媒体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9-06-17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院系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12年6月,为适应后期临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校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和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两个直属教学单位。


第一临床医学院依托我校附属医院,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院。医院始建于1940年,原名“陕西省咸阳人民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中医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十余个临床教研室,承担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三十余门临床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等教学任务。


中医系是我校建校之初设立的主干院系,拥有传统优势专业——中医学,1958年开始招收中医专科生,1959年招收中医专业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中医临床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医学专业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中医学学科是陕西省“一流学科”,中医学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多年来,中医学专业始终以传承中医学术、改革中医教育、发展中医事业为己任,积极探索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绩。教改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是我校三大临床医学院系之一,是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教学单位,是教学、科研、医疗的重要基地。1992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生,2005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专业。1985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涉及中西结合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学位包括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目前是全校硕士研究生最多的专业。


二、师资队伍


第一临床医学院现有教职工2103人,正副高职称280人,传承博士后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人,陕西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3人。拥有以“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郭诚杰教授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32位,郭诚杰教授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中国针灸传承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15名,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名,省、市级“三五”人才、“215”人才7名。



三、人才培养


中医学专业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以优秀评价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2015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学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中医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5名(其中本科生2146人,研究生282人)。学校一直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临床技能训练,2017年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实证研究考试中,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全国22所中医院校中,以96%的合格率和280.7的平均分,取得两项全国排名第一名;2015年、2017年全国黄帝内经大赛中,中医学专业学生连获两届全国二等奖;近年来,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中医专业教改班的学生考研率达95%以上。60多年来,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级优秀中医学人才,已毕业学生3.91万人,在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毕业生中既有声名远扬的国医大师,也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还有医药卫生事业的高级管理者和大型制药企业的掌门人,更有一大批扎根基层、深受老百姓信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临床医生。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称号,2006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0余年来共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10000余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503人,研究生359人。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较高,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四、学科建设


第一临床医学院拥有以中医脑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等为代表的34个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省中管局重点专、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15门陕西普通高校精品课程,有中医骨伤实验中心等3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中医妇科实训中心等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中医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陕西省胃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3个临床研究中心。



五、科学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使学术活动常态化、规模化,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在编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在研科研课题470余项,承担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7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参与编写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西部精品教材、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专著、参考书籍共153部。其中26人担任主编、35人担任副主编,4部教材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

六、学生活动


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定期举办“名医名师系列讲座”,感受名医名师风范,引导广大学生成就中医梦想;开展“医战到底”知识竞赛、中医经典背诵比赛、方药知识竞赛、中医临床技能大赛、急救技能竞赛、大学生暑期医疗社会实践等中医文化活动;围绕药王孙思邈,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举办“大医精诚”培训班,祭拜药王遗像,咏读《大医精诚》,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仁德、仁术、仁人”精神;组织“沣渭医社”中医学习社团通过医案讨论、国学诵读、义诊实践等活动开展主动学习和交流共进;追忆英雄事迹、为我校杰出校友邵小利烈士扫墓、在烈士纪念碑前入党宣誓,已成为我院学生每年清明节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医学专业学生先后涌现出华山急救心梗患者、路途准确诊断并热心救助突发泌尿系结石病人和立志扎根边疆及基层建设的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事迹,被社会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和赞誉。



专业设置



1[本科]100501K  中医学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教育部、陕西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陕西省“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及人民卫生与健康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高水平的临床实践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传承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中医学专业人才,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现代医学,具有从事临床各科中医医疗、保健、康复的基本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临床、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费:4500元/学年。

招生科类:文史类、理工类。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2[本科]100601K  中西医临床医学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较大发展潜力、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从事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卫生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理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费:4500元/学年。

招生科类:理工类。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陕西中医药大学新媒体网络文化工作室出品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网络编辑:康丽娅

责任编辑:郭亦鹏、王军威、吴晨、年星

素材来源:官微素材库、招生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